第一次走进四川大凉山园田小学

今年是一个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贯彻党中央精神——谈梦想的年度。而我和我的同行车友们却还有另外一个梦想——希望通过我们微薄的力量尽可能的去帮助一些更加需要帮助的山区孩子们,这是我们的爱心助学梦我们曾经在2012年的国庆假期7辆车载重8吨,穿越苏、皖、豫,鄂、湘、川、渝六省一市,往返全程5600多公里,一百多名爱心人士慷慨解囊,29位代表风雨兼程,最终将八吨生活学习物品,及17000多元助学金,从徐州成功的送至四川凉山州盐源县园田小学,在这场徐州火腿之家发起的爱心捐助活动中,67名四川凉山的孩子得到了一对一的捐助,这是一场民间集结起来的公益力量,这是一段跨越空间的爱心之行,这也是一场发生在爱心人士及受助学生之间的梦想接力赛。关于我们的助学梦,还要从2008年说起,汶川地震之后,HAM联队爱心组的几个朋友拉了满满一车的救灾物资,一路从徐州开到了四川,进入四川境内之后,我发现沿途总会有山区的孩子向他们默默敬礼–少先队队礼,打听之后才知道,这是当地教育局对孩子们进行的感恩教育,遇到外来旅游或者救助的车辆,孩子们便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无声的感谢。看着一只只高高举过头顶稚嫩的小手,尤其在目睹了山区贫困学生生活的现状之后,一个声音在我的心底响起,能不能用自己和朋友们的力量去帮助这些孩子,改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的困苦情况呢?这个念头一旦萌发就无法遏止,我想这个梦想就像是心里有一只小爪子在拼命的挠自己,不去实现就无法平静。
2011年,我再次来到四川凉山地区,当地贫困,贫苦的生活环境以及这种环境下孩子们朴实热切的求学欲望,又一次刺痛了我的心,返回徐州后,我和朋友们议定,为了防止资金和物资的流失决定以一对一的方式针对当地孩子的具体需求,筹集生活、学习物资,亲手交到孩子们的手中,几经周折后通过电话,我和四川凉山盐源县平川镇园田小学的马阿牛老师取得了联系。当问起孩子们需要什么的时候,马老师的回答让我感慨颇多,马老师说:如果我们真的能到学校来的话,其他什么都不需要,给孩子们带点旧衣服就行了,这个朴实的回答让我惊讶,也让我感到孩子们要的真的不多。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就是举手之劳,但却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帮助。
随后,我在徐州汉姆爱心志愿者www.xzham.org网站,发起了倡议书,号召徐州汉姆(无线电爱好者)们,为山区的孩子献出一份爱心!也许您与他们素不相识,但爱心与真诚没有界限,对于你来讲,可能只是少抽一支烟,少下一次餐馆,将家里不用的衣服,孩子用过的学习用品小玩具,进行一个整理,这份言辞恳切的倡议书在网站上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仅火腿们表示可以贡献一份力量,很多圈外的单位个人也纷纷参与,短短七天,我和朋友们就筹集到了七吨多物资,不仅有倡议书中提到的闲置衣物,大家还主动捐出了崭新的文具助学金,为了将这批物资亲手送到孩子们手中,29位参与此次捐助活动的爱心代表,决定利用十一长假亲临贫困区走访考察。
就这样,七辆车满载着近八吨物资,开始了这趟穿越六省一市的爱心之行,大家风雨兼程,披星赶月,既遇到了大风骤雨等恶劣天气也经历了崎岖险峻的滑坡泥泞山路,一路上,我们利用各自的特长组成了车检、后勤、行车、外联等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最终仅用了两天半的时间就到达了目的地,把救助物资和助学金成功的送到了园田小学。当然这场爱心之行并没有就此结束,在大家的心里还有一个更深远更强大的梦想,那就是将爱心持续不断地送到孩子们身边,只要自己还有力量,就要一直帮助山区里的孩子去继续求学,农历蛇年期间,我们再一次吹响爱心集结号,筹集了四百多斤的御寒棉衣,糖果,生活用品等,作为新年礼物寄给了凉山的孩子们,而在今年的七月,我们再次发起爱心助学活动为孩子们筹集新学期的学费以及生活费,在这场来自民间的爱心力量之中,既有徐州的无线电爱好者,也有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圈子的单位与个人,既有生活比较宽裕的生意人,也有收入并不算多的打工者,既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也有五十多岁的老者,甚至还有在家长带领下的幼儿园小朋友,他们跨越了年龄与阶层,只为了同一个梦想,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这些孩子都是彝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大山里。有些孩子能够来上学完全是马老师一趟一趟的到家里面去,苦口婆心的劝解家长。这些孩子才能有幸坐到课堂上。但是他们要想上学必须每天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崎岖的山间小路本来就不好走,刮风下雨和泥石流的时候,更是一步一踉跄,坎坷难行。学校地处半山腰的山坡边,每年到达雨季的时候,都很有可能会遭受一些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我们到达的时候,刚好是一场大雨过去,去年还看到学校门口有一个马老师用水泥和砖块亲手砌出来的垃圾箱,今年已经被洪水冲没有了。曾经在央视和QQ新闻上看到过,一年四季每餐只吃土豆,说的就是这里。土豆是我们很多人都非常爱吃的菜,但在那里却是主食,一年四季每天吃水煮带皮的土豆却也不堪承受。无奈哪里的土地极其稀少,每家每户只有在山坡上拓荒,少得可怜的收成一旦遇到暴雨或泥石流就有可能会颗粒无存,大家也都是相互接济度生活。这里家庭相对更加贫困一些的孩子,一年到头的主要食物就是煮土豆煮玉米(房梁上晒干的那种)。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有可能幸运的吃上一顿大米饭。大米饭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平常很平常的食物,但在他们那里,却成了一些孩子以及家庭的一种奢望。
再看看一个普通的贫困孩子杨民的家:一个简易的“炉灶”、一张木板床、一个破旧的小橱子。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家徒四壁。他的父亲因为暴雨后走在泥泞狭窄的山坡路上,失足坠崖,母亲也并重不治,6岁的杨民就只有跟着唯一的亲人奶奶一起相依为命。奶奶家屋子上面可以隐约看到外面的阳光,屋里有两个为了接雨水的盆,土坯房是这里村民的基本建筑结构。
杨民的父母双亡,目前跟着奶奶生活。给他点希望或许可以使他坚强,纵然无贡献却也可以使他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
山里的孩子要上学去,一般近的要走2个小时,远的要走4个小时以上(以我们的体力大概要走更久)。马老师给我指了一下说:远处山头后面还有几户人家,他们的孩子要上学最少要走4、5个小时。
马老师告诉我这方圆几十公里的山区里分散的住着几百户人家。只有他家里有一部电视机,但这部唯一的电视机却是这里的大件现代化高科技……一个布满花屏的老电视机,用室外天线(锅子)仅仅可以模糊的搜索到3个台的节目。这是马老师家的家用电器。
电视机还算可以将就,更遗憾的是:村里没有电。 怎么看?怎么照明?
马老师花了不到一千块(大概600-700元)买了一台小型的水利发电机,放在山涧的水溪里,利用水来发电,勉强可以供自己家和附近的十几户人家的基本用电。
路上买了一个10几斤的大西瓜,准备分给山上的那几个孩子吃,但在学校里我就已经忍不住想切给孩子了。这里有一半的孩子是没有吃过西瓜的。当看到孩子们吃西瓜的方式后,有些人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请注意西瓜上的痕迹)
已近不惑之龄的马列(BH4VRM)是徐州图文设计行业小有名气的才子,他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但在凉山的小学校所驻的村庄里,眼前的一幕幕景象也是让他动容不已。在现场毅然捐出了600元钱给贫困的孤儿并且把钟爱的高级收音机送给了执教的山村教师。
殷振生(BH4VQY)\黄玉书(BG4VFC)都是奔波于徐州大街小巷的出租车司机。他们的行动也代表着一个行业人员的爱心奉献。
李雷(BH4VHL)赵利业(BH4VUO)都是行业中的精英,早为人父的他们对山里孩子的生活境遇有更深的感慨,立志以己之力,感传他人,用更多的方式和渠道来参与奉献和传播。
从事装饰行业的王健(BH4VMW),从三年前就开始在工作之余收集客户闲置的物品,送给需要帮助的人,而他也非常享受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给自己带来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只要你去做了,就一定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件小事,甚至会改写一个人的一生,这几次捐助行动再次证明,我们的社会爱心一点都不缺,缺的是一个让我们爱心释放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带动我们周边的人把他们想做而没机会没动力做的事做出来,我们愿意推波助澜,抛砖引玉,或许这就是我们一点小小的梦想。
在徐州火腿的HAM联队中的刘世亮(BH4VNP),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但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无法实现,当他从我这里得知这次捐助活动之后,第一个响应号召并号召身边的朋友加入进来。山里的孩子们每天都要徒步走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不管严寒还是酷暑孩子们总能按时到校,尽管生活贫苦但他们对物质的东西没有过多的要求,单论学习的刻苦却一点也不输给城里的孩子,在这次去往凉山的爱心助学行中,刘仕亮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助学梦想,资助了两名当地贫困学生,这些孩子一开始看到我们都不敢接近,很羞涩,经过和他们慢慢地磨合,最后他们可以比较大胆的和我们交流,拿到我们送去的学习物品时脸上露出了纯真的笑容。
31岁的窦斌(BH4VMF)本身是一名四岁孩子的父亲,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看到山区的孩子们在漫长险峻的上学途中,走累了就直接趴在地上喝溪水时,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说: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愿望,自己过得好了,也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改善生活,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我真的想不到当地的孩子生活学习的条件这么艰苦,但是他们却保留着最淳朴的心灵和对学习强烈的欲望。
窦斌自己资助了当地一名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女孩的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改嫁只能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但是特别乖乖巧听话,学习成绩也很好,只要她愿意我打算一直资助她读完高中再读大学,如果有机会,我还梦想着以后,在暑假把这个孩子接到徐州来过一段时间,让他的世界变得更加广阔。这场捐助活动的一开始也许只有几个人翻涌在心底多年的小小梦想,而当一个又一个的爱心人士加入之后,人们发现,原来自己已经把这个关于爱心的梦想传递了出去,凝聚了越来越多的力量,而更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行为也点亮了山里孩子们的梦想。
今年三月,我们收到了受资助的孩子们来信,信中写道:谢谢叔叔的支持和鼓励,让我们重新点燃了梦想,等我们长大了也要像叔叔那样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孩子们稚嫩的笔迹感动了每一个读信的人,也令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如果这是一场梦想与梦想之间的接力赛,那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只要还有能力只要孩子们还需要帮助,我们就一会一直到跑到最后。
Comments are closed.